请输入关键字
EN
好书抢先看 | 《潮北京》连载(第4期):有个地儿,你一定要空着肚子来!
时间:2024.05.03

“五一”假期第三天,带您继续跟随北京出版社《潮北京:北京网红打卡地攻略(精选本)》 ,感受北京的厚重历史与新潮时尚,认识更加立体、丰富、鲜活的新北京。


簋街

在舌尖跳动的万千滋味与真实人生

文/小欧

from clipboard

簋街似乎总是属于夜晚的。夜里它神采奕奕,闪亮发光,而在白天的某个时刻经过它,却好像变成了一个平常的街道,即使已近正午,街面店铺饭堂似乎都还没有苏醒,直到又一个黄昏来临,整条街道又再度成为“流动的盛宴”。

这里确实有一种流动之感,流动的人群,流动的话语,流动的车河,流动的灯火。坐在出租车上,“师傅,去簋街。”然后你就什么也不必管,不怕师傅不认路。而那条小街也总是堵得寸步难移,大多数时候司机将你放在路口,你要自己步行去往约定的地点。去时不怎么容易,回时也难,聚会结束,已近凌晨,还没有打车软件的时代,在这条总是热气腾腾的小街上等着空车,需要靠运气和耐心。

对簋街的记忆,是跟吃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跟人生中不同阶段一起吃饭的人紧密相关。多年未见的同学故友,约在这里相见,想让对方感受北京城二环里的夜生活和烟火气。加完班的深夜里,和同事一起打车来到这里,围火锅而坐,口腹饱足之际,远忧近虑的知心话也都互相倾吐了出来。

from clipboard


这里有着平民市集一般的热闹,记得花家怡园里定时演奏的丝竹之音,小青岛海鲜平价又新鲜的虾蟹,金簋小山城沸腾的热气和人声,胡大门口总是排着长队,实在太饿就先去旁边买一碗卤煮火烧……这些人、物、事,与吃到的食物,一起构成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底色。簋街的历史,也似乎和我们自己的时间重叠着。

这条街,最初只是被叫作东直门内大街,从交道口东大街东端到东直门立交桥西端,也就是在北新桥地铁站和东直门桥之间,不到两公里的区间。早年间的东直门内大街,远没有如今这样繁华,也几乎没什么夜生活。街道上最有名的,还是稻香村的东直门总店。东直门外相继兴建使馆区和商贸区之后,有商业嗅觉的餐饮业经营者看到了这里发展的可能性,二环内的街区慢慢开始有了活力。

最先在这里开起来通宵餐饮的是晓林火锅,那时还是叫晓林菜馆,特点是凌晨不打烊。东直门附近使馆区的工作人员发现这里竟然能找到吃夜宵的地方,口口相传,几个月后,晓林菜馆晚上的客人就比白天多了,东内大街上也聚集了当时北京少有的夜生活的人气,成了夜宵一条街。接着,24小时营业的金鼎轩总店也在这里开业,最初它的名字还叫金鼎酒楼,后来才改为金鼎轩,直到2002年因为街道周边拆迁搬到地坛之前,它都是簋街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这一次的拆迁,也曾经令人担心簋街的人气是不是要流失了,好在,簋街用它那自发的野生力量挺了过来。

而我已经想不起来自己最早是因为什么机缘来这里的,是否跟风行一时的“麻小”(麻辣小龙虾)火起来有关?这条街上是什么流行,什么就兴盛一时。“麻小”火了,于是一条街几乎成为被“麻小”占领的世界,人们戏称“麻小”是簋街的图腾。然后又是酸汤鱼、水煮鱼、烤鱼、馋嘴蛙轮番上场……但麻小、烤鱼和火锅始终被称为簋街的“三剑客”。簋街也是平民美食的风向标,这里红火的,很快也会蔓延到全城。

from clipboard

“麻小”的流行,大概要归功于花家怡园举办的“麻小节”吧。坊间甚至还流传着小龙虾曾经拯救了簋街的传奇说法。2002年的那次拆迁,簋街100多家餐厅只剩下40多家,大批餐厅撤退,人们甚至觉得簋街再火起来的可能性极小。花家怡园的老板组织留守的商户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麻小节”,吸引了十几万人。吃“麻小”比赛中,一个11岁的小姑娘用2分钟吃掉30只“麻小”的英勇战绩一举夺魁,成为趣谈。

有媒体深挖过,簋街一度有至少43家餐厅在售卖“麻小”,位于簋街西侧的胡大饭馆生意最兴隆,总店一晚约发出600个等位号。每天,胡大饭馆大约会消耗辣椒2000斤,花椒200斤,麻椒150斤,大豆油3000斤,菜籽油、牛油各400斤,至少售出6000斤也就是7万只小龙虾。而在“五一”“十一”这样的小长假里,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达到1万斤。这需要12名工人从8点到20点一刻不停地对小龙虾进行挑选,按重量分装成不同等级档次。然后胡大饭馆的30多名烧虾师,每天一起要将至少3吨小龙虾加工成鲜红油亮色的半成品。

簋街重新活起来了。

簋街新地标的建立,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东直门立交桥西侧立起了“伯簋”雕塑。短短一公里多的街道,最兴盛的时候有150多家商业店铺,餐馆占了90%之多。晚上这里灯火通明,满街的红灯笼、醒目的招牌、烹煎炸煮的食物香气。如果说什么叫活色生香,这一番世俗景象便是最好的诠释吧。

2016年,簋街又经受了一次全面整治改造,街道面貌焕然一新。簋街西段、东段拆除违法建设207处,改造后人行道宽了3米多,树也比以前多了,公厕改头换面,附近的3个老旧胡同重新修排水布线。

这是十几年里,簋街经历的两次较大的改造。虽然街面的店铺有增有减,这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它的江湖地位始终没有被取代,甚至还缓慢地挺过了最艰难的疫情时期。

2022年1月,一部以《簋街》为名的话剧将这人与店的命运在时代里起起伏伏的故事搬上了舞台。主演们走进花家怡园、胡大总店的后厨,换上厨师装束,将餐厅后厨当作排练场进行实景排练。

话剧《簋街》的故事就像是现实的投射。它讲述了簋街第一家饭馆30年间由起到落,又由衰转盛的酸甜苦辣。而住在簋街的李家、金家等三代人的平凡人生,也与这家饭馆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作为话剧主角的“李一刀”,在副食店里以切肉“一刀准”闻名。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早早辞职,先后成了簋街第一个摆摊儿的人、第一个开酒盈樽饭馆的人,同时又坚守着匠人精神,维护老手艺人的尊严和传承。这条街上还有着“李一刀”的“死对头”卖小龙虾的“龙虾一哥”等形形色色有趣的角色,让整条街都活了起来。这部充满京味文化的话剧,融合了戏曲、音乐剧、曲艺等多种元素,剧中的道具、服装都很细致,舞美充分放大了北京在不同年代背景下的风格与时代符号,从侧面也可以看出簋街不同阶段的变化发展、老北京世俗生活的一草一木,以及父子之情、邻里之义、对美食和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可以说,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可以在簋街上找到若干个原型。

撑起簋街的,还有这里不能忽视的服务员、保安、卖花的人、代驾、外卖员等,他们都是努力讨生活的人。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真实的人生。

from clipboard

环境在变,市场在变,簋街上的生态也同样在变,渐渐多了些年轻的网红小店,咖啡、甜品、特色杂货店等。打着旗子的导游带着成群结队的游客,也把这里当作一个旅游景点。时代的浪潮,一波波地涌动,簋街这个餐饮的江湖,依然还在续写故事。

推荐阅读

from clipboard

《潮北京——北京网红打卡地攻略(精选本)》

北京广播电视台 编著

北京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本书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百万人次参与投票的“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为依据,精选30个经典打卡地,以“行走京城”的第一视角,解锁北京的新潮文化和最新地标。

全书分为“古韵”“艺术”“活力”“美食”“自然”五章,用五种中国传统色——藤黄、晨曦红、山梗紫、芽绿、松石青作为五章的色彩符号,用国际通用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细致表达,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相呼应,通过优美散文梳理出各具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带领海内外读者感受北京的厚重历史与新潮时尚,向国内外读者展现一个更加立体、丰富、鲜活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