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愁与你不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学表达”
——“十月·活力瓯海”大家文学论坛
嘉宾在线上参与讨论
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表示,对自己来说,“乡愁”就是中国的文化,就是《红楼梦》。在他看来,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已经认识到现代性并非唯一的神,要充分认识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传统,认识到一个更为复杂的中国。他相信今天的中国作家都会明白这一点,他们也会有关于乡村的更好的文学表达。就比如浙江就有一大批散文家,在纸上构筑了属于自己的江南。
著名评论家刘大先目前正在北川挂职,他近年来走了很多基层乡村。他眼睛看到的乡村,跟文学作品中的乡村是两个世界,“当下的乡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由此他感觉到,“当下的文学表达有着浓厚的滞后性,无论从观念到情感,还是从美学到形式,它跟当代乡村完全是脱节的。”
以“梁庄”系列闻名的作家、教授梁鸿对乡村变革有着深切的体验。她表示自己写梁庄并不是因为“乡愁”,而是把梁庄当作一种当下的写作,还在进行中的,也就是现在的村庄。对于乡村正在发生的变化,她觉得不管用什么方法,作家不应该忽略掉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改造。它是一个历史行进中非常大的结构改变。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良好,通过三组可以相互参照的“乡愁”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提到了科技时代的乡愁和疫情之下的乡愁。全球化、地球村都让人感觉到乡愁会渐渐远去,但事实上乡愁的东西还在。这几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关系,地球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不断隔离,国家与国家之间、地方跟地方之间,很多时候变得可望不可即,人与人之间也被疫情牵制着不能自由流动,乡愁一下子又变得具体可感。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最后从“乡愁、乡土文学、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文学书写”等三个维度,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乡愁是故乡的概念,有可能是乡村,也有可能是城市。乡土文学则完全是伴随现代化进程行进的概念。随着近年来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关的文学书写,旧的秩序基本被打破,新的正在重建过程中。这个重建不仅是政治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也是文学意义上的重建。所以作家们要如何寻找其中的平衡,给文学提供的书写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充满了各种可能。
当天活动通过视频号“好书探”、中国作家网、腾讯新闻、搜狐文化、一点资讯等多家平台在网上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