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兔儿爷背后的故事
兔儿爷的“爷”并不是指辈分,而是尊称。兔儿爷的形象最早记录于明代,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兔儿爷的前身即是月宫里的玉兔,民间百姓每逢中秋都要拜一拜它,祈求吉祥平安。
为什么要拜兔儿爷?
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说法:
传说一次京城瘟疫肆虐,嫦娥派负责宫中捣药的玉兔去凡间为百姓治病,人们因心怀感激而向玉兔奉上各种礼物,玉兔不肯收,为了不让人们认出自己,它不得不时常变换行装到百姓家里治病,等京城瘟疫消散,玉兔便回到月宫去了。事后百姓们为了纪念玉兔,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并尊称它为“兔儿爷”。
兔儿爷形象从温暖的民间神话传说中走来,为人间消除病痛,最初便具有治愈的属性。
四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兔儿爷渐渐褪去神性色彩,变成寻常百姓家的玩具摆件。民间百姓用软泥、软陶将老北京文化那乐观豁达、大气体面的精气神儿勾勒在兔儿爷的眉眼、服饰与情态之中。
兔儿爷所沉淀下来的治愈力量,是我们创作数字藏品《兔儿爷多福》的灵感来源。
随着时代发展,泥塑兔儿爷渐渐成为北京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并于2014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演变为具有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和非遗文化多重属性的精神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