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飞越中轴线》是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先生创作,讲述北京中轴线传奇故事的一本小说。
在盛夏的北京,每当清晨和傍晚,北京雨燕在天空翱翔,是夏季古都的一道亮丽风景。雨燕是一种“永不落地”的神奇的鸟,也被称为“北京城的精灵”,这本书的故事,正是以雨燕的视角展开的。一切起源于贝府中学的女生罗燕凌无意中救起一只雨燕,经历了一场亦真亦幻的神奇之旅。书中的雨燕不仅是自然界的奇鸟,还有着另一种传奇的身世,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传说和故事,让中轴线徐徐展开一幅趣味盎然、生动鲜活的故事画卷。
古老与现代、幻想与现实的碰撞,象征着文化密码的传承,传承中的创新与发展。北京中轴线上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一本书只是一扇打开这座文化宝库的大门,门后那段长长的路,希望更多的读者走进来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
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中轴线之旅
儿童文学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涵养民族精神的使命。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近年来,关注汉剧艺术的《九岁红》、呈现瓷都发展变迁的《建座瓷窑送给你》、以赛龙舟民俗为背景展开的《龙船》等,一批儿童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深入开掘。作家张之路的《雨燕飞越中轴线》将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娓娓道来,正是传统文化题材儿童文学的又一新作。
北京中轴线南北延伸,如城市的脊梁,挑起北京城厚重的历史与现实。《雨燕飞越中轴线》里中学生罗燕凌救助一只受伤的雨燕,进而得以从雨燕的视角由南向北俯瞰中轴线,了解和感受她的魅力和底蕴。这是一场在想象力的托举下不断打开视野的中轴线之旅。作者巧妙选取中轴线上的树作为线索,以树的历史故事串起中轴线的文化脉络:永定门前如焰火般炽热的黄色银杏叶,天坛“九龙柏”树干上九条纵向的褶皱,社稷坛的“槐柏合抱”,太庙的“树上柏”……这些古老的树木屹立千年,见证着一段段风云壮阔的历史,亲历了古都的变迁发展,也展现了今日的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中轴线文化是作品的亮眼之处。作者之所以选择雨燕作为故事的叙述视角,一是为了借此在空中领略中轴线的宏伟气派,二是由于雨燕喜在古建筑中筑巢而成为北京的标志性物种之一。基于此,古建筑保护与生态保护这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主题,在作品中自然相融。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按照由南往北的顺序介绍建筑和古树的来龙去脉;另一条线则展现了罗燕凌从偶然救助雨燕,到主动了解雨燕,最后身体力行加入雨燕保护行动的过程。一显一隐两条故事线互相交织,相映生辉。作品中提及的永定门公园的绿地、城南公园的桃树林和育才中学操场中央的百年榆树等,都显示了当代中国为谋求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平衡所付出的努力。
作者不仅描绘了中轴线上宫殿和庙宇的庄严神圣,而且将笔触伸向天桥和大栅栏的市井烟火。天桥是老北京曲艺和杂技的发源地,大栅栏是前门外著名的商业街,它们所代表的市井文化和商业文化丰富了老北京文化的内涵。作品中有不少对老北京民俗、老字号店铺饶有趣味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熟悉和喜爱。北京中轴线是古今交融的产物,如果说恢弘的故宫树立起儿童读者的民族自豪感,那么充满生活气息的天桥和大栅栏则让中轴线变得鲜活立体和亲近可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少年儿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意义。如今,经过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老城街巷肌理得到更好保护,老城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古都神韵焕发新的光彩。
极具生命力的中轴线,向世界述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貌。《雨燕飞越中轴线》在凸显中轴线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启发我们思索古老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首发于《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2日第18版),作者王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