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春夏之交,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气势磅礴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时,住在北京前门的东方饭店。由于住地邻近有著名的古玩书画市场琉璃厂,因而一有空暇就去那儿淘书,只要有旧宣纸、古墨或其他文房四宝及印石、刻刀、文物、线装古本等都要。抱石想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画题,将由毛主席亲自题写,按照传统,题款后就要盖章。于是抱石购买了两方印石,回到住地,就开始精心设计“毛泽东印”与“江山如此多娇”印。他意识到这是一幅不同寻常的画,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画题,这两方印也应是不同寻常的印。只要设计不满意,他绝不动刀镌刻。他觉得有几点必须牢牢把握:其一,此印章得以传统为本,充分反映印章艺术的经典性,力求苍劲浑厚、端庄大方、气势磅礴;其二,气局要大,结体刚劲遒丽,取法高古,但又不失时代气息,不带任何程式化、流派痕,以“雅正”为宗;其三,印文要刻得既有金石气,又有书卷气,有刀有笔,印面上有静穆安详、和平致远的意境,又有隽永豪放、真力弥散的气韵。
经过一番考量,最后抱石决定采用白文形式刻,因为白文印在这么大的画作上显得有分量,而且易见刀笔之趣。他先设计“毛泽东印”一印,勾描了许多样稿,挂起来仔细审视。经反复比较,决定以汉印的平方正直为基础,印角充实,刚健朴茂,采用缪篆为印文结体。有些印文经过篆法的改变,一般人难以分辨识读,然而“毛泽东印”四个字,清晰醒目。在章法上,他不生搬硬套,不囿古法,而是因字制宜,灵活运用,巧妙地通过印文的斜画、折画营造飞动感。章法布白的虚实通过点画的挪让、伸缩,呈自然疏密之状,最后才将印稿上石。实际动刀镌刻的时间并不长,仅一个多小时就刻制完毕,一气呵成,未作过多的修饰。印中第一字“毛”,宽博方正,上端一斜笔,险劲奇崛,飞动多姿。“印”字上方笔画亦左倾右斜,生动灵活,下方则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稳如磐石。整个文字构成了奇正相生、动静互映的气息。“毛泽”二字重叠在一起的方框,被带斜笔的一竖上下贯穿通达,势若惊湍,一泻而下。下方突然向右横出,与“印”字上方的笔画,同向所指,相互偃仰,顾盼呼应,其气息与意境融入了画家的精奥与胸臆。在印章正中,有意让出了一块空地,与“东”字下的红地相辅相映,互为补充。左右平衡呼应,有一种上腾升华的气势。而“泽东”二字,乃工整峻拔、凝练朴实,骨力洞达,稳如泰山。抱石曾言,篆刻是书法与雕刻结合的艺术,是用刀写出字来。其主张,刀法要服从于章法,要服从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抱石在刻制此印时,使用的平口钢刀,处处以刀角入石,刀点准确,力量稳重,冲速快疾果断,心手相应,下一刀与上一刀承应整合,委婉利落。尤其是在点画的转折处,毫无走刀、失刀,也绝无半点迟疑犹豫的感觉,意到笔到,似“鸿毛吹风”,方中见圆,圆中寓方。全印豪放雄浑、醇厚润遒。在这里看不到黄牧甫、赵之谦的影子,看不到陈曼生、邓完白的痕迹,看不到周秦汉魏的套路,但又深浸在几千年的篆刻经典与传统之中,只见神采,不见形似,以神蕴情,以情入法,自出一种机杼,把篆刻艺术推到了极致。
《毛泽东印章鉴赏》是一部研究毛泽东用印的专著,作者对毛泽东用印作了归纳与梳理,并从艺术的角度对这些印章进行鉴赏和解析。
王本兴,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画家,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甲骨文拓片精选》《印章章法分类》《怎样学篆刻》《中国奥运冠军印谱》《甲骨文字典》《金文字典》《甲骨文读本》等50余部作品。其中《甲骨文字典》《甲骨文读本》等先后在美术图书评比中获得“金牛杯”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