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节日体系中,二月二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约可以追溯到唐代。民俗学者张勃通过考证认为,二月二成为节日缘起于人们对于节日生活的需要,与二月初一的中和节有着一定的关系。中和节是唐德宗通过颁布政策而建构起来的一个节日,有进农书、献种子、赐尺等礼俗活动,对于二月二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
唐宋时期二月二已经出现,此时它是一个以踏青、挑菜为主要习俗活动的日子: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宋)张耒《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
宋代宫廷十分重视二月二,这一天要举办挑菜御宴,并进行奖惩。《武林旧事》中详细描写了宫中挑菜游戏的玩法和赏罚,一般是对挑中红色书写的野菜名的人给予奖赏,对挑中黑色书写的野菜名的人进行惩罚,十分有趣。从源头来看,刚刚形成的二月二的活动主要是在户外进行,诸如踏青、挑菜等,是春天到来后人们与大自然亲近的表现。
唐宋时期二月二萌生之际,节俗记载多来自于南方区域,到了元明,原有的这些习俗活动依然流传。只不过,这一时期,北方的二月二有了新的内容——与龙有关。
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二月引龙”,其在注中释曰:“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嘉靖年间纂修的《河间府志》《莱芜县志》《淄川县志》等地方志中也都有引龙的记载。引龙通常是指在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把灰或谷糠撒在地上,蜿蜒成龙形,从河边开始一直引回家,包含着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二月二与龙扯上关系,可能与我国农耕生活以及人们对于星象、气候的认识有关。中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垣是城墙的意思,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形排列,而在三垣外围分布着二十八星宿,划分为4组。每一组的七星宿,都跟一种对应的动物联系在一起,让它更加形象,更容易让人接受,即所谓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东方七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冬季这条想象的苍龙隐没在地平线下,直到二月二前后,每当黄昏来临时,龙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人们认为这是龙开始抬头的迹象。
二月龙抬头,天坛射芳草。
三日过清明,踏青名祭扫。
——(清)屈复《变竹枝词》
春耕将始之时,人们敬龙,盼望的自然是这一年的风调雨顺。而“龙抬头”的说法在我国的南方区域则很少见,大约是北方春耕更缺乏水资源的原因。
除了引龙回,二月二日还是人们驱除虫蚁的时候。比如,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有“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的记载,而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也提到:“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旧时人们认为,龙出则百虫伏藏,熏虫是为了防止害虫生灾,确保五谷丰登。后来,人们将灰撒在家里不同的地方,认为有着不同的寓意:撒在门前,“拦门辟灾”;撒在墙角,“辟除百虫”;撒在井边,便是“引龙回”,祈求风调雨顺。
图片
为了让龙能够顺利地抬头,人们还在自己的生活中添了很多彩头,比如人们把这一天的吃食都起了与龙相关的名称:水饺叫龙耳,春饼叫龙鳞饼,面条叫龙须面等。同时也设下种种禁忌,比如不准动剪刀针线,怕戳了龙眼,穿了龙头;不准用刀切,怕砍了龙头;不准用磨,怕压了龙头等,早晨起床时不要在屋里系裤带,要到外面梳头等。
随着历法的更替、社会的转型等大环境因素,如今的二月二已然没有了当初的喧哗,诸如引龙等与耕作生活密切的习俗在很多地区也逐渐退出人们的节日生活。当然,它依然是一个时间节点的存在,更多地表示春节的结束。
人们常说过大年,这个大年可以包含的时间段落甚至长达2个月,即从腊八开始到二月二结束。在传统社会,可以说二月二是过年系列中的最后一个节日了。在有些地方,人们要在二月二晚上落下高悬了整个正月的红灯,叫落天灯。
旧时的北京,人们一般在腊月三十之前剃头,整个正月便不再剃了,而是等到二月二这天再剃,因为民间流传着“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这一习俗据传清代就开始流行了,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市民于是日栉剃,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除了剃头,旧时北京的二月二还有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独占鳌头。京味文学作家刘一达曾撰文回忆过他小时候的二月二:
这一天,大人和孩子要很早就起床。小孩早晨起来睁开眼后,要在枕头上磕三个头,同时要说三遍:“二月二,龙抬头。”这种“仪式”,我小的时候还赶上了。
那会儿还很小,并不懂什么是春龙,但母亲到了这天,一定要我早起,而且要我在枕头上磕头。
母亲说:“这一天给龙磕头,将来长大就能仰起头来做人。”仰起头做人,就是堂堂正正做人,不会受人欺负的意思。
在枕头上磕了头之后,孩子们要赶紧拿课本念书,或者写字。
为什么要赶紧呢?因为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太阳一出来就不灵了。按民俗的说法,这叫“独占鳌头”。所谓的“独占鳌头”,也就是在考试时得第一名呗。
这种独占鳌头的做法,倒是颇有些与再早些时候读书人元日开笔的习俗类似,寄予的都是对于未来的期待。其实,在传统社会,时间是一个具有文化价值的标尺,龙抬头的日子就是一年的起始,人们在这时从事着种种与“头”相关的行为,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够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本文摘自“北京文化书系·京味文化丛书”之《北京节日文化》
相关阅读
“北京文化书系·京味文化丛书”
《北京节日文化》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组织编写
张勃 郑艳 著
北京出版社
“北京文化书系”首次从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四个角度全方位挖掘和阐释北京文化内涵,是一套凸显北京文化价值,充分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的大型文化系列丛书。
“京味文化丛书”由10部书组成,内容涉及语言、戏剧、礼俗、工艺、节庆、服饰、饮食等百姓生活各个方面,以百姓生活为载体,从中提炼老北京文化的独特内涵,整理老北京文化的历史记忆,系统梳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习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