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2024年第2期
总第393期
马加里托·奎亚尔(Margarito Cuéllar Zárate),墨西哥著名诗人、作家、记者、出版人,墨西哥文化艺术国家基金委员会委员,现任教于墨西哥新莱昂自治大学。曾任《剑与笔》文学杂志主编、新莱昂州作家中心负责人。1956年生于墨西哥圣路易斯波多西州一个名为“玉米城”的小镇,1973年定居蒙特雷市,后就读于墨西哥新莱昂自治大学传媒学本科、艺术学硕士。在墨西哥、西班牙、智利、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出版有20多部诗集,主要包括《四月的街道》《动物实验室》《毕业生之歌》《幸福时代》《石头的音乐(1982-2012)》《关于美的理论》;著有小说集《愉悦的风险》及格言集《影子的梦·海菊蛤》;主编诗集《此水间——拉丁诗人集》《空气的骑手——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当代诗选》等。曾获墨西哥拉蒙·洛佩斯·维拉尔德国家诗歌奖、墨西哥短篇小说奖、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诗歌奖、卡洛斯·佩里赛尔伊比利亚美洲诗歌奖、西班牙希门内斯诗歌奖、西班牙皮拉尔·费尔南德斯国际诗歌奖、厄瓜多尔里拉国际诗歌奖、中国栗山诗会卡丘-沃伦诗歌奖、上海国际诗歌节金玉兰大奖等。诗歌被翻译成英、葡、德、保加利亚、意大利、罗马尼亚等语言。诗集《万物之寂静与声音》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陆出版。
孙新堂,北京语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汉学中心拉美汉学与文化中心主任,阿根廷国会大学教授。曾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执行主任、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评委。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西班牙语版丛书及西班牙语版《中国当代诗选》《海上的霞光》《汉阳的蝴蝶》《隔离期的阅读》等在拉美出版,译有西班牙语版《中国经济》《蔡天新诗选》《我与地坛》《林中鸟》《琥珀里的昆虫》等。曾获智利外交部“智中建交五十周年”奖章、人民文学奖翻译贡献奖、卡丘-沃伦诗歌奖翻译奖。
译者序
孙新堂
2023年12月,墨西哥诗人马加里托·奎亚尔踏上阔别八年的中国大地,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出席了一系列诗歌活动。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为其举办了一场名为“跨越大洋的对话:西班牙语当代诗的现状与趋势”的活动,与中国诗人西川对谈,欧阳江河主持,笔者也在,会议室座无虚席,加上抖音直播,气氛热烈。对话即将结束的时候,他朗诵了刚刚写就的《黄河浮屋上的诗人》,向主持人致敬,现场欢声雷动,欧阳江河大笑道:“这不是调侃我讲话声音大嘛!”
奎亚尔是当今墨西哥诗坛最重要、最具活力的诗人,在西班牙语世界备受推崇,笔者在2015年首次将奎亚尔译介到汉语,逐渐受到中国读者、译者、诗人和评论界的关注。也正是这一年,他首次来到中国,受邀参加昆明“西南联大文学节”,短暂的一个星期让他兴奋异常,灵感迸发,把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自然及一个个生动的人纳入他写作的激情,成为书写中国、与中国诗人互动最多的墨西哥诗人。他写下了《竹马》《世界好奇怪》两部以中国为题材的诗集,并向西语读者推荐或评介了顾城、于坚、西川、臧棣、蔡天新、蓝蓝、赵丽宏、鲁若迪基、周瑟瑟、沈浩波、明迪、李成恩、秦菲等当代中国诗人,甚至与其中几位进行诗歌作品唱和,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如《种子》(唱和于坚)、《门》(致赵丽宏)、《为蚂蚁与万物致歉》(致西川)、《门和大门》(致明迪)。《黄河浮屋上的诗人》让他的家乡——墨西哥北部高地万人小镇“玉米城”——与中国大陆深处通过诗句打破语言、历史与文化的距离,彼此联通,遥相呼应。这并非是他第一次写到黄河,他的另一首诗《在黄河上航行》把早年读帕斯译介的唐诗化为自己独特的想象:“我还梦到了李白/醉醺醺在黄河上泛舟/他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月亮/纵身一跃入水,去追寻那银白的精灵”。
这里展示的奎亚尔新作,与他四十多年的创作有着一以贯之的主题丰富性,多为记忆、梦境和时间,家庭、身份和旅途,以及生活本身。与世界上其他的诗人相比,这些主题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新意,但《打电话》《啄木鸟之歌》《夜的独奏曲》等,颇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奎亚尔有能力重建现实的氛围,世人的行为和世上的事物在他笔下变成另一种体验的可能,常常以明亮而深刻的方式揭示出来,不断带来惊奇感。他的诗歌总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语言转向,让我们回归人性,回归有形和微小,通过诗意的表达引起共鸣。
奎亚尔一方面继承了帕斯“诗与思”的诗学理念,另一方面,他自由的个性、不羁的想象力也与智利诗人帕拉所高举的“反诗歌”传统浑然一体,妙趣天成。《迷失动物园》基于他自己的经历:奎亚尔特别想带妻子苏茜看熊猫,我的学生罗润就带他们去逛北京动物园,结果他在熊猫馆走丢了,由于没有网络和中国手机号,一个多小时后才找到他。当天回到宾馆他就写下来了这首诗。这里还有《抖音》《在中国洗衣服》《被机场没收的一瓶白酒》等,均表现出一种语言本身的自我解放,一种丰富的叙事能力,一种敏感的情感表达方式,一种在事实和行为中去人格化的表现方法,其写实、口语化的叙述中不乏想象与反讽,给人以多元复调的阅读体验。
奎亚尔的诗是生命的进程,是生活的记录,是存在的见证,是饱含温情和期待的眼神,是闪现世间一切光芒的墨影,是令人回味的绵柔之酒。在他看来,诗歌丰富见识,诗歌拥抱对话,尽管诗歌可能无法让我们免于经受当下的破碎,但读他的诗总能给我们以惊奇和韧力。
去年底他从北京回到了生活了四十多年的蒙特雷,第二次中国之行无疑给他带来了新的灵感,再次拓展了他的诗歌地理疆域和人类学边界,我们从这些新作中可见一斑,正如他在诗学笔记《我为何写作?》中说:“写作不是划一条线作为边界,而是创造新的疆域”。目前,他每天的工作,除了给学生上课,就是写作,以及学习汉语。我很想问问他,他在北师大的那场对话,抖音直播室有超过60万人次观看,他是否会写一首《抖音(2)》,构建一个新的反转?
道与海浪
我寻海而来,以求自我救赎
我读过的故事里说,大海拯救抑郁的鲸
拯救搁浅在岸上的人和星辰
忧伤与重大事件无关
重大事件与历史无关
海浪像群狗
(一次次舔舐你,所以你抚摸它们或者学它
们吠叫)
再次涌来的海浪已不是同一个,这是挪用赫
拉克利特的说法
水的乐声传到了房间,一个音符纠正着另一
个音符
海的吠叫,海的手稿,海的乐声
抑或是来自海底的意象
打电话
有上个世纪的来电
是父亲打来的。他之前寄过
一封信
却被退回,还盖有退件戳
他曾想发电报
(但墨西哥电报局所在地
现在是一家比萨外卖店)
在梦里,他走到通信站
打付费电话
却惊奇地发现
电话机只有火柴盒大小
我们几个都是占线状态
他挂掉电话,回到墓里
本想就这样算了吧
突然记起来
墓地尽头有个公用电话亭
他塞进去几枚生锈的硬币
我们几个还是占线
我们总共14个兄弟姐妹,却没人接电话
其中几个生下来就没成活
还有几个丧失了语言功能
眼前一道闪电划过天空
雷鸣中电话铃声听不见
啄木鸟之歌
跟你一样
我醒了,左看右看
都是树林
我的喙
不是电锯
而是一支乐器
我的诗是车间
里面可以修理唱机
修理世界这个竞技场里
无处安放的诗句
夜的独奏曲
我觉得
音乐就像行走的思想
逃离是起点
架子鼓的演奏
一旦与混乱的吉他和鸣
即走向优美动听的国度
我觉得
梦境也是旅途
梦里,寂静也是乐曲
雨滴是一串串液体音符
笑声就像打击乐的河流
夜晚航行其中,直到再次沉没
我觉得
音乐是相遇之地
生命就像一场音乐会
让我们齐聚,仅为一瞬
抖 音
教室里满是手机
我就像是在不长植物的星球
教园艺
我写下“分子”一词
一只鸟儿高唱不停
一只鸭子叫了一声
又传来一阵枪击声
明天我要穿成北极熊
去大学上班
先弹一首曲子
趁着鸟儿
当红歌手
以及野鸭子
还没来得及
向智能黑板扔石头
黄河浮屋上的诗人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
这种地方一只手掌就可以装得下
而在时间的记忆中几乎不可见
这些小城就像
米粒组成的地图上的针尖
我的家乡叫玉米城
它还不算一座城市,也没有玉米
而我却迷失在尚未规划好的街道上
迷失在蛮族入侵时留下的
尚未完工的庙堂里
每次出行,我都会在其他城市里寻找家乡小
城的特点
在文字中,在不同的方向上,我都会寻找自
己小城的奥秘
现在,我正在黄河上的一座浮屋上旅行
说出来的字词呈螺旋状,或绕起圆圈
尽管它们还没有达到一首诗的维度
建筑物倒映在夜色如镜的河水里
鱼儿忽然打破了水面的宁静
言语和面包操不同的语言,却能相互沟通
突然,一声霹雳打断了夜的音乐
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这漂浮的房子里*
不是危险的陨石掉到了地球
也不是潜水艇从河底浮出
更不是黄河地震
而是传来了欧阳江河的说话声
他给世界语言的字母表
发明了感叹号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