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好书抢先看 | 《天坛新六十记》连载(第5期):古柏下
时间:2024.04.08

编者按

近日,著名作家肖复兴新作《天坛新六十记》面世。天坛曾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现如今却是普通百姓游玩的打卡胜地。今天继续连载《天坛新六十记》,邀请读者朋友们一起领略皇城下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

古柏下

和其他公园相比,早春时节的天坛,挺尴尬的,因为除了零星的迎春花开之外,天坛没有其他的花开。斋宫里的玉兰,要等到三月末了,有名的西府海棠和杏花,要到四月才能见了。这时候的天坛,甚至连离它不远的龙潭湖都不及,龙潭湖起码还有梅花和山桃花开。

灰蒙蒙的天坛,这时候,只有靠着古树提气。这确实是其他任何一座公园都无法匹敌的。这样的古树,天坛如今一共有三千五百六十二株,其中三百年以上树龄的有一千一百四十七株,占了整个北京市所有这样年头古树的三分之一,其中主要是柏树:侧柏和桧柏。天坛建坛六百余年漫长的时光中,如果不是人为的战火与自然灾害的纷乱侵蚀,古树的数目,应该更多。只要想想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时候,在天坛里安营扎寨,砍伐古树烧火,就可以知道多少这样珍贵的古树化为灰烬。甚至可以说一部天坛的古树史,就是一部天坛史,甚至是一部北京史的缩影。

天坛里最为人瞩目的古树,当数长廊北侧的柏抱槐和回音壁外的九龙柏了。那里的古树,因为太有名,都被铁栏杆围着,人们无法与之亲密接触。据说,天坛最古老的树,在北神厨的西侧,因为没有做标识,我一直没有找到。对于我,最喜欢的是西柴禾栏门外的三棵古柏。这么多年,几乎每一次到天坛,都会到这三棵古柏前看看,好像它们是我的风雨故人;有时会画它们,总也画不厌,也总是画不像。

在天坛,柴禾栏门有两座,分列祈年殿围墙根儿的东西两侧,当初,是为给神厨宰杀烹饪牛羊等祭品提供烧柴用的。这两座门,如今都是天坛的办公之地,西柴禾栏门里放着清洁卫生的三轮车,不对外开放,因此,这里的游人几近于无。门前,三棵古柏,由东到西排列,冬夏春秋,枝叶茂密,郁郁苍苍,如三个威武的壮士,屹立在那里,脚下是草坪如茵,背后是红墙似血,有一股难言而雄浑的沧桑感。特别是春天,草的嫩绿,树的苍绿,墙的火红,瓦的黛绿,色彩对比得强烈而鲜明,我一直以为,最能代表天坛的色调。这三棵粗壮的古柏,树龄都很老了,一棵五百六十年以上,两棵六百二十年以上。在整个天坛,找到这样年头悠久三位一体并排站在一起的古树,很难了。

早春二月的中午,我从南过花甲门,沿着一溜儿红墙贴身前行,走到墙尽头的拐角处,就可以看见这三棵古树了。忽然,一眼看见,最里面的那棵古柏前,站着一位姑娘。她就那么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站了很久,始终抬头望着树冠。我站在那里,也一动不动,不想打扰她。很少见有游人到这里来,更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这样静静地站在那里,抬头看树。

from clipboard

我看见姑娘动了,围着这棵古柏转经似的缓缓转了一圈,她的手臂不时抚摸着树皮皴裂的苍老树干。那样子,像孩子环绕着老人的膝下,老树因此而变得慈祥,对她诉说着悠悠往事。有风轻轻吹来,枝叶簌簌拂动。中午的阳光,透过枝叶,温煦地洒在她的脸上、身上。因为她在走动,阳光不时跳跃,一会儿顺光,一会儿逆光,打在她的脸上和身上,像蝴蝶翻飞。

我忽然有些感动,为这个姑娘,也为这古树。

姑娘对古树如此敬畏。古树值得姑娘如此敬畏。

只是,如今,我们不少人似乎没有或者说缺少了这样对树敬畏的感觉。我们一般愿意膜拜神像,却不知树尤其古树,其实也是神,是自然之神。特别是疫情暴发这么长时间,我们更应该敬畏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有五六百年树龄的古树面前,人也是渺小的。

想起古罗马的哲学家奥古斯丁,羞愧于情欲的私缠想跪拜在神的面前忏悔,他没有去到教堂的十字架前,而是跪倒在一棵无花果树下。

也想起古罗马的诗人奥维德,在他的伟大诗篇《变形记》中所写的菲德勒和包喀斯那一对老夫妇,希望自己死后不要变成别的什么,只要变成守护神殿的两棵树,一棵橡树,一棵椴树。

在那遥远的时代里,树是那样地让人敬畏。在六百多年前建设天坛的时候,曾经专门成立了神木厂,将用于和矗立于这里的树称为神木。如今商业时代,缺乏信仰,树只是一种商品,或观赏品,而不再是一种自然之神。我们再也不会将树称为神木,更不会跪倒在一棵树下,或希望自己死后变成一棵树。

我看见姑娘在这棵古柏前绕了一圈,又走到第二棵,一直在这三棵古柏前全部默默地绕了一圈。

我和她擦肩而过,我很想叫住她,问问她为什么对这三棵古树如此感兴趣,又如此神情敬畏。可是,我忍了忍,没有打搅她,像不想打搅一个美好的梦,望着她走远。

我看清了,姑娘也就二十出头,姣好的面容,马尾辫,一身运动装,白色的运动裤,红色的运动绒上衣,外加一件米黄色的马甲,脚穿黑红相间的运动鞋,头戴着白色的棒球帽,身背着棕色的双肩包,和苍绿如同深深湖水的那三棵古柏,和那红墙,和那绿草坪相比,颜色纷繁,像是盛开的一朵奇异的七色花。


推荐阅读

from clipboard

《天坛新六十记》

肖复兴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北大荒插队六年,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各种杂书百余部。曾获全国、北京和上海文学奖及中国好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

本书并不是介绍天坛历史或书写天坛风景的导览之书,而是作者借在天坛写生的机会,贴近公园里的普通百姓、平凡草木,将来往于此的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人生际遇,一一记录,构成一幅当下市民生活百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