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接近尾声,北京出版社《潮北京:北京网红打卡地攻略(精选本)》连载到今天结束,想了解更多立体、丰富、鲜活的新北京故事,请到书中继续探寻。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京版集团“好书抢先看”栏目,为您第一时间速递京版好书。
角楼图书馆
在四季轮回中体验“最北京”
文/小欧
英子那双纯洁清澈的大眼睛是多么令人难!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它能让人有深深的共鸣。作家林海音原著的写实和细腻,著名导演吴贻弓的点化,沈洁、张丰毅、郑振瑶等演员们真实生动的表演,把孩子的天真、成人命运和际遇的悲欢离合表现得可信可叹。使人难以忘却的,还有电影中呈现的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不仅能看到,仿佛还能闻到,也能听到一天中不同的时刻,街巷里传出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电影里的生活有着真实的质地。
电影向我们展现了那么多的民俗,剃头挑子的弹片响亮清脆,磨剪子磨刀的吆喝悠扬起伏,打糖锣、卖切糕和落花生的挑担,还有以物易物的小贩,推独轮车卖水的小贩,夏天打竹帘子,唱话匣子的留声机吸引来全胡同的孩子……
时过境迁,叫卖声迭起的老北京胡同特色渐渐消失了,但在角楼图书馆里流连的那个下午,我忽然感到好像旧日重现,到处都是如同电影里那样往昔生活的影子,《城南旧事》如在眼前。在一楼,沿墙排列、间隔有序的透明玻璃展柜里,是一个常设的老北京器物展,展出的都是铃铛、锣、鼓、梆子等从前老北京五行八作的响器。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用具,现在要同时看到这些齐全的老物件,恐怕也都不容易了。一样一样地细细品味,收古董的小鼓、吹糖人的糖锣、小孩用的铜镲、耍猴的锣、剃头用的响器指铃、女红线板、驼铃、打更用的梆子……每一样物件都有着使用过的痕迹,透过岁月的包浆,过去悠然的生活好像也被渐渐显影。
这是一家“最北京”的图书馆,这么说并不为过。身处复建的古建筑中,角楼图书馆本身也古意盎然。如果更准确地表述,这里应该是“明清时期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因为位置离左安门近,所以渐渐地被人们称为“左安门角楼”,实际上,左安门城楼并没有角楼的配置。
北京的外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1553年,在内城城墙外加建一圈外城,这样形成一个“回”字形的结构,两圈防御,可以增强城池安全,抵御外敌入侵。然而由于资金不充足,外城只修建了南面一部分,此后就未再扩延,北京城的平面轮廓就形成了一个“凸”字形。而修建于1553年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就正好是在“凸”字形的右下角,它的地理位置曾经一度非常重要。
外城东南角楼的复建,专门请了文物研究部门进行了遗址考古勘探。它当年的一部分遗址是处于现在的护城河道位置,因为河道拓宽,原址难复,于是经过专家讨论方案,把它选址在东二环的拐角处,往两边修了一个30米和10米的城墙衬托着角楼。旧时的风貌复原了,外城东南角楼与明城墙角楼、前门箭楼、永定门城楼形成了“一坛居中、四楼环绕”的景观。这里也被设计成为一个具有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角楼图书馆,不但聚集、融合了老北京文化特色,也承担着图书借阅、文化展览、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功能。
图书馆的内部设计因地制宜,又多有巧思。原本是防御用途的角楼外墙,并没有窗户,于是内部做了许多人造窗户,用多源的灯光照明。窗户的玻璃采用古代的冰裂纹,不但显得很敞亮,而且古色古香。一层是展览和活动区,在这里,时常会举办以老北京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层高不高,于是顶部设计成拉轨,展览的展板根据需要可以随意拖曳和拼搭,也可以让展览的形式随时灵活变化。
二楼的阅览区,风格也是古色古香,书架暗红色,配着蓝色的祥云图案。这里空间很宽敞,红木的书架桌椅勾画着蓝绿纹饰的横梁,仿墙砖的壁纸,青砖铺就的地板,藏书也都是北京本地主题的书籍,民俗、建筑、自然科学等。这里现有的地方文献图书近7000册、纸质报纸30多种、期刊100多种,如果想完整地了解北京城的历史,在这里都可以查索到有价值的资料。
在这里,甚至还能看到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手稿,纸页上有着密密麻麻极为认真的修改标注。看着老舍先生留下的这些笔迹,仿佛能窥见作家的写作思路。在烈日与暴雨下奔跑挣命的祥子、泼辣彪悍的虎妞、可怜的小福子恍惚间如在眼前。图书馆时常邀请与北京文化相关的作家、学者作为阅读代言人,在这里举办主题讲座。最近刚刚举办的一个讲座,就是关于北京文化的精读,讲北京的中轴线,以及古代的祭祀文化。因为特色鲜明,大家就感到很新鲜,不但年轻人被吸引过来,欢欢喜喜地拍照打卡,附近的老年人也时常沿着护城河散步时,到二楼阅览室坐一坐,翻翻报纸,看看杂志,岁月静好。
最值得一说的还有这里经常举办的许多活动。翻看角楼图书馆的公众号,就可以看出往年角楼图书馆策划的活动非常丰富,针对不同的人群、季节、时令,多有不同,就像是多主题的变奏。
角楼图书馆有一个传统的活动一“来角图过中国节”。这个活动是常年都持续在做的。清明时节,有名家风筝展,可以看到各样巨大又精美的风筝,还能学画风筝;端午节则是做粽子,做端午的彩绳,讲解屈原的诗作。很多非遗传承人被邀请来展示技艺,制作毛猴、兔儿爷、宫灯等。冬天最受欢迎的活动是做冰糖葫芦,现场还会给大家分享一些民俗知识。
周末,这里会有一些手作和绘本读物分享的活动,很适合家庭一起参与。去年“十一”假期期间的“角图博物季”活动就深受欢迎,网上报名的名额很快满员。这些活动因为口碑良好,经过口口相传,变得炙手可热,常常是报名方式刚一放到网上,名额立刻被“秒杀”。
这一次图书馆邀请来古生物博物馆、科技馆等七大博物馆讲座的馆长、金牌讲解员,为大家详尽地介绍博物馆,也有相应的手作游戏:在一张纸上,贴出各个星球的精确位置,直观地了解到每个星球之间的距离。
如何吸引来更多的年轻人呢?图书馆的三层是一个开敞的屋顶平台,可以俯瞰护城河,眺望北京城。夏天的时候,这里曾经举办过露营活动,参与者带着帐篷,扎营在二环边的屋顶,吹着夏夜的风,城市渐渐安静了,深夜可以看到天幕上晶亮的星星。
在角楼图书馆过端午和中秋、图书馆夜读日,让年轻读者相聚在一起分享、交流,开始了与角楼图书馆的奇妙缘分。而“星空电影院”能从6月持续到9月,每周五的晚上都会在天台上放映一场电影。电影散场,明月高悬,在角楼灯光的映衬下,可以看得到夜空中有流云浮散。
在角楼图书馆,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联结”,既是各种文化的联结,也是人的联结。图书馆并不是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图书馆,不但空间被有效地利用,而且通过活动,将这个城市四面八方的人吸引过来。有了这样的联结,往昔胡同里那种温润的人情味儿也回来了……
推荐阅读
《潮北京——北京网红打卡地攻略(精选本)》
北京广播电视台 编著
北京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本书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百万人次参与投票的“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为依据,精选30个经典打卡地,以“行走京城”的第一视角,解锁北京的新潮文化和最新地标。
全书分为“古韵”“艺术”“活力”“美食”“自然”五章,用五种中国传统色——藤黄、晨曦红、山梗紫、芽绿、松石青作为五章的色彩符号,用国际通用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细致表达,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相呼应,通过优美散文梳理出各具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带领海内外读者感受北京的厚重历史与新潮时尚,向国内外读者展现一个更加立体、丰富、鲜活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