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好书抢先看 | 《潮北京》连载(第5期):这个地儿,鲁迅当年可是常客
时间:2024.05.04

“五一”假期第四天,带您继续跟随北京出版社《潮北京:北京网红打卡地攻略(精选本)》 ,感受北京的厚重历史与新潮时尚,认识更加立体、丰富、鲜活的新北京。


来今雨轩茶社

在时光里重逢的入口

图片

文/葛竞

从中山公园的正门进入,沿东侧长廊曲折北行,那古柏群旁,古朴典雅的四廊八柱式传统建筑,就是来今雨轩茶社。

from clipboard

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由北洋政府内务总长也就是中央公园的创始人朱启钤创办。来今雨轩的店名取自杜甫《秋述》中的序言“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新雨不来”。中国古人常常把诗中的“旧雨”与“新雨”分别比作故交和新友,来今雨轩之名,也就包含新旧好友来此间欢聚之意了。

来今雨轩黑筒瓦歇山顶卷棚屋面,红砖房,有廊柱,房内有地板和护墙板,是典型的民国式建筑,建筑面积481平方米。今天,来今雨轩茶社还在原址的位置,来今雨轩饭庄则在1990年从原址迁到了公园西侧的杏花村新址。

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各界“大拿”都喜欢来这里喝茶谈话,行业囊括了大学教授、企业家和文艺界人士。这里的经营者不无自豪地说,那个时候能叫得出来的名人,几乎都来过这里,周作人、郁达夫、林语堂、张恨水等曾是这里的常客,来华访问的声名显赫的美国哲学家杜威,也曾是来今雨轩的座上宾。那些名流高士常常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坐进来,叫寻常客人进门都要吓一跳。

百年栉风沐雨,尽管已经历了多番修葺,工人们还是尽可能保留了来今雨轩的历史风貌。这里看似宽敞随意,装潢却十分讲究,古色古香里还矜持地带了一点文人气。

from clipboard

进了门,左右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铁画银钩,笔走龙蛇,上书“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为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先生的手笔。

此间的装潢,尽显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梁柱盘龙,窗棂雕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日光融融映照着,穿透小块玻璃拼接起的窗户,叫人想起西洋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画。一楼方方正正摆了9张桌子,桌面收拾得齐整、洁净。从前会有大朵牡丹,馥郁雍容地斜插在花瓶里。倦了的时候,还可倚在门口两棵清凉的柏树下小憩。据说,鲁迅先生当年翻译《小约翰》的时候,就曾在这些柏树下歇过晌。

说起来,鲁迅先生当年可是来今雨轩的常客。他的学生许钦文曾在文章《来今雨轩》中写过,某年某月,两人在来今雨轩见面,鲁迅先生点了一盘冬菜包子,自己只吃了一个,因为许钦文的家中比较贫困,鲁迅先生便将包子推给他说:“这里的包子可以吃,我一个就够了,其他就由你包办吧!”

如今,鲁迅先生成了来今雨轩包子的“代言人”一来今雨轩的经营者将这句话印成了明信片,一个卡通的略显严肃的鲁迅先生,边上俏皮地写着:“这里的包子,可以吃!”

先生说能吃,那来此一趟,就必须尝尝。

来今雨轩的包子白而暄软,每个外皮上都规规矩矩地排满了26道褶子。热腾腾端上来时,就像5只精致的小鸟笼,胖乎乎地挤作一盘。

from clipboard

冬菜的腌制要经过20多道工序,再细碎地炒上肉臊。师傅们改良了包子馅的配方,使它吃起来嫩而微甜。包子的外皮则是少有的老肥发面,因而咬上去颇带一点嚼劲。再佐以4样精致小菜,黄瓜、佛手瓜,黄绿切丝,胡萝卜相间,吃起来爽口又解腻。

店里不光有包子、茶水,还有各种京味小食与西式点心:小桃酥椭圆的肚里,加了黑芝麻和核桃碎,金黄酥脆地铺了一盘,看着就叫人食指大动。豌豆黄圆墩墩,煞是可爱,小心夹起一块,果然入口即化,豌豆的醇香可以在齿间停留很久。此外再点上一壶店里特有的茉莉甘露茶,茶味甘香,茉莉香气会飘出好远,带着点甜。

from clipboard

这里刚开业时,生意算不上多红火,只是一些上年纪的老顾客怀念从前那一口儿,特地赶来捧场,后来不知是谁率先将包子图发到了网上,这鸟笼样的包子和充满20世纪风味的老茶社瞬间就火了。年轻而热情的顾客络绎不绝,甚至有人开了俩钟头的车,大老远专门跑过来买包子、尝点心。

这里还是一处红色景点。2020年3月,来今雨轩被确定为31处革命旧址之一。原来,来今雨轩除了是民国时期鸿儒名流的聚会之所,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北京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陈独秀曾在此为《北京市民宣言》奋笔疾书,李大钊等人则在此倡导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遥想当年,这些觉醒年代的爱国者会集于此,一壶清茶相伴,或是全神贯注地读书看报,或是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在这里,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曾向广大人民发布过一张调查表,上面有这样一句提问:你信仰什么?一位湖南青年回答:我个人信仰共产主义。表上的另一个问题是:你在关注什么?那青年又写道:我关注中国的农民问题。不久后,他就去到广东组织了一场浩大的农民运动。这个人,就是年轻的毛泽东。

如今,这张调查表的复印件还好好地保存在来今雨轩的照片墙上。

一夜窸窸窣窣的落雪,眼前银装素裹,叫人梦回昔日的北平。闭上眼睛,仿佛还能见到高朋满座的盛会: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生逢其时,何其幸甚!得与列位贤达共商救国之策,共洒丹心碧血。

如今,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然过去,多番修缮过的来今雨轩新奇而多元。论时光年轮,这里本该是一个从上世纪走来的老派茶社,可它给人的感觉始终文质彬彬,又有点低调的时髦。

因为周边有小学和中学,所以常常有孩子来参观,他们带着问题,叽叽喳喳地,探听着曾在此处发生的鲜活的故事。为了更多地挖掘来今雨轩背后的故事,这里的运营者还逐步推出“我与来今雨轩的故事”征文活动。

来今雨轩与很多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有过碰撞,不少人家里的长辈都曾经到这里来喝茶,吃着刚出锅的冬菜包子,闷了便找地儿滑旱冰,日头底下牵着小辈的手,买一串裹着琥珀色糖衣的山楂串,再悠悠走进茶社。呷一口茶,吃一块点心,听老北京的吆喝声,徐徐从街边溜过。

老北京从前的茶社,伙计们都是能认人的,熟客进门热络得好像回了家。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曾去四川避祸,一年后回到北京,再踏进来今雨轩的门槛时,伙计们仍能熟稔地打着招呼。他刚刚坐定,一壶热腾腾冒着白汽的茶就上了桌,不用尝就知道,是张先生最爱喝的那种。

隔着百年光阴里荡涤的烽烟,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人,以及更多的叫不出名字的人,就是这样平静而从容地生活着。

from clipboard

列松如翠,窗棂透过明净的日光。正好有一对老夫妻安然坐在一旁,不经意间,就听到了他们的故事。老先生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他不疾不徐地回忆着俩人当年是如何在这里见面,如何订了婚,又如何相携走过风雨飘摇的几十年。而另一侧的窗沿下,一位年轻的母亲将孩子抱在膝头,软语呢喃,岁月可亲。

一张来今雨轩的名片安静地躺在桌上。

“您在这里所听见尝触的一切,是我们在时光里重逢的入口。”

推荐阅读

from clipboard

《潮北京——北京网红打卡地攻略(精选本)》

北京广播电视台 编著

北京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本书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百万人次参与投票的“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为依据,精选30个经典打卡地,以“行走京城”的第一视角,解锁北京的新潮文化和最新地标。

全书分为“古韵”“艺术”“活力”“美食”“自然”五章,用五种中国传统色——藤黄、晨曦红、山梗紫、芽绿、松石青作为五章的色彩符号,用国际通用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细致表达,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相呼应,通过优美散文梳理出各具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带领海内外读者感受北京的厚重历史与新潮时尚,向国内外读者展现一个更加立体、丰富、鲜活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