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好书抢先看 | 一个女孩在坡地的一年《坡地手记》连载(第3期)
时间:2024.06.07

近日,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作家何大草新作《坡地手记:小杨老师和她的大学》。

今天继续连载本书,让我们跟随小杨老师的脚步,走进那片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坡地,让心灵在文字的海洋中畅游,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与温暖。

from clipboard

第三章  小本本

小杨的功课,不出色。课堂朗读、发言她会紧张,演讲更是要她的命。父母认命,叹息,说她天生就出不得色。

她能从师专考到省城去读研,是动力太大了,实在害怕当老师。

她曾问过老舅爷,美术学院有多远?

“远哦,远哦……一天坐船,一天坐汽车。”

后来她去省城,取道重庆,一天坐船,一天坐汽车,还须坐一夜火车。

老舅爷要求小杨每天都画,见啥画啥。放学穿过农贸市场,就画了葱葱、蒜苗,几颗蘑菇。去乡下,在堂屋旮旯扫巡几分钟,就画了猫妈和一窝猫宝贝。老舅爷说她画得好,但还不够好。要画得像,但不能像照片。她再画猫, 就把猫画成了虎。明晨临出门上学,又动了几笔,把虎画成了虎枕头。晚上睡觉前,添了个光屁股娃娃睡在虎枕上, 打呼噜、流清口水。这就是瞎编的了,家里并没有小娃, 她就是最小的。大姐大她八岁,刚谈对象。二姐大她一岁, 谈对象还没资格。生孩子?连影子都没有。

后来老舅爷去世了,她就把看到的,用文字写在小本本上。也写想到的、回忆的,写得很细致。读这些字,就像看见一幅画,比画还要细,也比画还连贯,可以延续讲清一件事,比如,老舅爷是怎么给自己上的第一课,再比如,街邻冼半仙是如何给人算命的。

写到上高二,已写满了一堆小本本。语文老师听说了,让带了一本给她看。看了之后,摇头说,不好,缺少文采。

小杨就请教,那咋个才有文采呢?

老师说,要有灵感。

那咋个才有灵感呢?

要有激情。你有激情吗?

小杨暗暗叹口气。

她回家把小本本抱到屋外,一把火全烧了。再没有写过。

进了师专,却又捡了起来,新买了小本本,间或写上几句话,或者一大段。

师专的前身,是一所中师。校园虽小,却有一口漂亮的荷塘,半月形。校史上说,校址乃是旧时的文庙,荷塘即泮池,是很有渊源的。入了夏,荷叶肥大,粉莲肥腻,风一吹,清香扑鼻。塘边早晚都是人,读书的、谈恋爱的,还有退休老师吃了夜饭在这儿消饱胀。

小杨逛过一回荷塘,嫌闹,不来了。她除了上课,上食堂,都窝在寝室里。寝室狭小,但平时就她一个人,倒显得空旷且又富足了。

她不是个很爱读书的人。独在寝室,多数时候也无聊,没人说话。即便同屋的回来了,彼此也少谈。谈不拢。她倒不觉得人家浅、俗、讨厌,她是讨厌自己。提不起神,落落寡合的女孩子,谁会喜欢呢?自己也不喜欢吧,可这正是她眼里的自己。

有话非说不可,她就写在了小本本里。或者,是某个涌上心坎的念头,记忆中浮现的片段,或者是能让她停留几分钟的芝麻小事,也写成了文字。反正,时间多的是。

这些小本本,她归之为手记。不是日记,也不是周记,譬如今天写了三千字,可能之后五六天都写不了三个字。

某一天,她也的确只写了三个字:拼命吃。

十九岁那年,小杨突然胃口大开。早饭两个肉包子,午饭两荤两素,晚饭之后,八点钟还要溜出去吃碗肥肠米线。脸上的肉和脂肪不断堆积,快撑破脸皮了。脸皮油汪汪的,走几步,汗豆豆就挂满了额头、鼻尖、嘴唇团转,矮矮胖胖,像年画上的乖宝,谁见谁欢喜,舍不得不多看她两眼。

寒假回家,大姐、二姐吃惊得大叫!她倒还淡定,说:“婴儿肥嘛,我发育晚了些。对不对,妈?”母亲咋忍心说不对。

这些,也都写在了小本本上。

过了二十岁生日,个子没长高,却一路瘦下去,差点皮包骨。年轻人由胖而瘦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抽条了,人往高处长;一是心情恶劣,胃口差,吃得少。她寒假再回家,大姐、二姐又吃了一惊,问:“遇到啥子事情了?遇到事情要想得开哦。”她笑笑,说:“我瘦,就是想开了。”

她的确是想开了,人没长高,心长高了,正在为考研究生,苦熬自己的油。这些,自然也记在了小本本里。

小本本比巴掌稍大,是硬纸壳封面的,内页略略泛黄,笔尖走在纸上,十分自如。这样的本本,她写满了至少七八个。

有顿午餐,睡上铺的女生恰好坐在对面,笑眯眯问小杨:“你是不是在写小说?看不出来哦!我只瞄了一小页。”女生是个“张迷”,能背诵《私语》《对照记》。

小杨吓了一跳,但嘴里包满红烧肉,只能使劲摇头,并发出唔唔的辩白。

那女生又笑道:“过分谦虚就等于骄傲了……”幸好旁边有人招呼她,她端起餐盘就走了。

小杨把小本本从枕下取出,放入抽屉,锁了起来。

她也明白了,上铺误认为是小说的原因,是她用第三人称写手记,但凡写到“我”,都写成了“小杨”。这样,她就和“小杨”保持了一小段距离,可以像看旁人一样看待自己了。下笔时,也就客观了一些,温度始终是低的。

推荐阅读

from clipboard

《坡地手记:小杨老师和她的大学》

何大草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性格随性自然的小杨误打误撞成为大学里教写作的老师,她教写作不追求词藻优美,不迷信名家权威,只求真实,朴素,如实地呈现出事物和人心本来的面貌,正如她的秉性,追求本真。大学坐落在省城北郊的一片坡地,坡地舒缓起伏,小杨顺心而为。在大学任教的日子里她与学生王桐和长者吴爷相遇,三人在别人眼里是孤僻的、怪异的、不符合世俗评价体系的,但却在精神上契合相依,在坡地上共同度过了一段率性而为的自在时光,恰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写照。

作者简介

from clipboard

何大草,祖籍四川阆中。曾就职于成都日报社、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金桃:吴道子,他的世代与风尚》《崇祯皇帝·盲春秋:明朝末代皇帝的生与隐》,以及《隐武者》《拳》等。

以写作、讲授写作为业,兼事绘画。

樱园何大草写作工坊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