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京版好书 | 《兵团日报》重磅推荐《阿娜河畔》
时间:2024.07.11

近日,《兵团日报》刊发书评,重磅推荐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阿娜河畔》。

from clipboard

《阿娜河畔》

阿舍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阿娜河畔》是维吾尔族作家阿舍的长篇小说新作,是一部深情致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拓荒者、奠基人的史诗。故事讲述了在新疆茂盛农场的建设中,几代农垦人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动人篇章。小说以扎实的笔触、生动的细节,呈现新疆人民的日常生活、真挚情感,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

在作品中找寻“根”与“魂”

2010年一个寻常的日子,已在宁夏银川定居多年的作家阿舍偶然听到,自己的家乡——位于兵团第二师的某农场即将被撤并,这一消息令她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的回忆忽如泉水般涌出,那条穿过农场孕育出无限生命的河水、戈壁滩上漫漫黄沙间的苍凉与萧瑟、与儿时伙伴肆意玩耍奔跑的整个夏季……如今,这些记忆都将随着农场的撤并而远去,多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自己的家乡吗?要怎么跟孩子们讲述我们的父辈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地方呢?想到此处,一个藏于心中多年的想法逐渐浮上阿舍的心头——以家乡的农场为原型创作一部小说,用笔下的文字向那一代兵团人致敬。于是,便有了这部关于兵团历史的长篇小说《阿娜河畔》。

from clipboard

小说中的故事始于1957年。兵团茂盛农场位于阿娜河畔,在这里,汇聚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初代垦荒者。他们或是脱下戎装的军垦战士,或是从大城市来的支边青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日夜奋战在这片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滩上。

故事围绕明中启与成信秀两个家庭娓娓展开。明中启的父亲明双全是转业军人,在农场落地扎根后,从山东老家接来了妻子李秀琴和儿子明中启。明双全在农场建设过程中,一直担任要职,他身上有着老一辈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高尚品质,这深深地影响着明中启。所以,长大后的明中启,面对众人外迁、离开去追寻更好生活时,依然安心留在农场,扎根教育,成为农场坚定的守护者。

成信秀是第一代兵团人中知识分子的代表,她依靠自己在水利领域的专业能力,行走于沙漠荒地、戈壁深处,用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在这片革命的土地上散播着光与热。后来,成信秀因工失去了胳膊。面对命运的困境,她依然没有放弃努力,为边疆建设事业付出自己的一生。

“无边无际的荒野,土灰色的大地,地洞般的屋舍、土黄色打着补丁的制服、热情激昂的信念……”在小说中,作者阿舍详细描写了少年时期的明中启对自己所生活的茂盛农场的全部印象,而这也是阿舍记忆中家乡的样貌。阿舍说:“这是一部致敬父辈、回望故乡的抒怀之作,我希望通过笔下这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体现兵团先辈们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用青春和热血,把戈壁变良田、把荒漠变绿洲,创造了人间奇迹壮举。”

阿舍出生在二师的一个农场,她的父亲是湖南人,母亲是新疆本地人,左邻右舍有四川人、湖北人、河南人、山东人,这样的生活环境让阿舍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文化视野。

回忆兵团生活,水和教育是从小到大的两个主题。兵团团场多建在风头水尾,阿舍生活的农场更是建在戈壁荒滩上。在那苍莽广阔的天地间,水资源常年缺乏因而更显极其珍贵。到了夏季,河水上涨,田野绿起来,戈壁焕发出生机。孩童时期的阿舍最开心的记忆是与小伙伴们在河水边嬉戏、打闹。因此,在小说中,水不仅作为作品中人物生活的背景展现出来,更包含着阿舍内心丰富的情感以及她看待世界的目光。

阿舍小时候十分淘气,不是长辈眼中的“乖孩子”,学习成绩也不突出。后来,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鼓励下,阿舍逐渐将心思放到了学习上,并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0年,阿舍写了一篇有关兵团农场的散文《白蝴蝶,黑蝴蝶》,获得《民族文学》2010年度散文奖。2016年,阿舍发表了长篇散文《我不知道我是谁》,获得2016年度十月文学奖。此后,阿舍一直希望创作一部展现农场历史、挖掘父辈精神世界、探索人的自我构建的长篇小说。于是,阿舍翻阅有关兵团农业、工业、教育、水利等方面的大量历史资料,通过走访、调研,记录老一辈兵团人口述的农场故事。就这样,《阿娜河畔》诞生了。这部小说既讲述了广阔的农场建设发展史,又呈现了两代建设者的奋斗与命运。

出版后,这部小说获得了《民族文学》2022年度长篇小说奖,后入选“2023中国好书”。阿舍说:“《阿娜河畔》是一部致敬之书,向养育这片土地的河流的致敬,向那些心怀赤诚在边疆扎下根来的建设者的致敬。”

本文刊发于《兵团日报》(2024年7月3日 第8版),作者张美玲。

from clip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