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二十四节气 |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时间:2024.08.08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今天

我们迎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暑热尚未结束,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from clipboard

立秋有三候

一候凉风至

“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不是暑天的热风,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

二候白露生

由于昼夜温差变大,地表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

寒蝉因感受到天气转凉开始鸣叫,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立秋有习俗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北京地区的传统烤肉以酱汁腌制过的牛羊肉为原料,以果木为燃料,用炙子烤熟。地理位置上,烤羊肉为主的烤肉季在城北,烤牛肉为主的烤肉宛在城南,因而得名南宛北季,是北京烤肉的两家代表。

炙子是北京烤肉的标志,多由条状铸铁焊接成直径一米的圆盘,铁条之间留有几毫米的缝隙。炙子下燃烧果木,缝隙经油和肉汁浸渍,若有似无,既隔断了明火与肉直接接触,使烤肉更加安全健康,又不妨碍果木香气透过缝隙烘托肉的香味。切制的肉,要求薄、匀,举起来透亮,烤出来才入味。加入由酱油、盐、糖、料酒等十几种调料调配的酱汁腌制片刻,便可以上炙子烤了。

烤肉最难把握的是火候,这个得靠经验。炙子什么时候烧好、适合放上肉进行烤制,凭的是眼观手感:看缝隙里有微微的白烟冒出,且手在上空掠过感受到明显灼热,说明温度在100℃以上,正合适。温度在100℃以下和200℃以上,烤出来的肉口感都不好。烤肉过程中,要分别加入有提味解腻作用的葱段和香菜末。葱放太早会煳,放太晚不熟会辣,最好在肉中的汁剩余不多时加入。翻炒至肉汁快要收完时加入香菜末,香菜烤太久会变黄,不好看,要迅速翻炒均匀装盘。烤好的肉里还不能完全没有汁,若都收尽,肉就老了。把肉烤熟简单,但达到要求的口感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烤好的肉咸鲜、香嫩,颜色枣红,嫩绿的香菜和黄绿的葱段点缀其中,既好看又好吃。

from clipboard

色香味俱全的北京烤肉

南宛北季皆起源于清代,最初分别是宛姓和季姓商人以行商的方式推着小车卖烤肉,后逐渐有了小店,成为坐商。虽几经时代变革,北京烤肉的制作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南宛北季的烤肉技艺相似,南宛以烤牛肉为主,北季以烤羊肉为主。年代变化,北京烤肉制作一直延续传统。下图为20世纪40年代烤制步骤。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北京烤肉中的文吃和武吃

你知道北京烤肉分文吃和武吃吗?文吃是指烤肉师傅将肉烤好,顾客直接食用。武吃又称武吃自烤,顾客自己边烤边吃。以前的顾客常常一脚踏地,一脚踩在板凳上,手持约40 厘米的筷子在炙子上来回翻动,往往还要挂一条毛巾擦汗,场面红火豪放。图为老北京武吃场景。

文章节选自《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推荐阅读

from clipboard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北京汉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编著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