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北京新闻广播“编辑部的故事”栏目播出专题节目《京味儿到底是什么》,专访《北京饮食文化发展史》一书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建中,畅聊北京饮食文化。
以下节选精彩对谈,以飨读者
Q:主持人李雷
A:作者万建中
Q
在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北京是美食的荒漠”,您是否认可这句话?
A
这是一个事实。实际上北京没有地道的北京菜,菜都是外面进来的,当地的真正的北京菜是没有的。比如说烤鸭并不是北京的,是外来的。但是外来的菜到了北京,经过了融合,经过了在地化的过程,就变成了北京菜了。
北京的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兼容并蓄。首都不是北京人的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都,所以饮食在这个方面也体现得非常的突出。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到北京来,都可以吃到当地人的口味。八大菜系在北京都有体现,这也跟北京居民的民族成份也有关系,在全国大概只有北京是56个民族都有定居,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北京居民的成份这么复杂,要满足各个地方的口味,它的饮食自然就多样性了。
Q
您在书中提到说“北京饮食文化是三种饮食风味构成的”,通过您的研究梳理总结,到底是哪三种饮食风味构成的?
A
一个是宫廷风味。我们都知道,(北京)元明清时期都是首都,宫廷风味是比较神秘的。那么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了民国政府,宫廷的一些厨师就流落到北京的街头,他们开起了餐馆,使得北京出现了一个菜系,就是宫廷风味,比如说仿膳。(这个宫廷风味的)烹饪水平是全国最高的,因为选的原材料是最好的,所以提升了整个中国饮食的档次。
再一个就是少数民族风味。比如涮羊肉,我们在北京能够吃到很多,包括烤肉这些,都属于少数民族风味。我们一说到小吃,几乎都是少数民族风味的,或者说是游牧民族风味的。刚才说到满汉全席,它不仅仅是满族和汉族,以这两个民族为代表,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民族,才可以构成全席。也就是只有在北京,才有“中华饮食文化共同体”一说。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原因。北京的饮食不仅仅是饮食,它的政治意义、文化交流的意义非常突出。
还有一个是山东风味。实际上不仅仅是山东,但是山东风味、鲁菜对北京菜的影响非常大。也有人说北京菜就是鲁菜。因为在明清时期,很多山东籍的人到北京来开餐馆,大街小巷都有山东人开的餐馆,所以很多北京菜的口味跟山东非常一致。比如酱,比如说炸酱面,老北京人餐桌上一直都是有酱的。孔子说过“不得其酱不食”,通过这个就可以说明北京菜和山东菜内在的关联性。
Q
那到底什么是京味儿?
A
实际上京味儿就是中国味。
刚才说了地道的传统的北京菜是没有的,都是外部引进来的。北京饮食方面的老字号是最多的,但这几乎都是外地人开的餐馆。外地人要弘扬自己的家庭菜、自己的菜帮,一定要到北京来,因为北京是首都,能够在北京开餐馆,这种经营饮食的企业才能够得到认定,包括它比如说祖传的烹饪技艺,才能得到真正的弘扬和光大。
还有一个北京的京味儿,跟北京人的性格也有关系。北京人比较自足满足,开的店都不大。过去稻香村的店也是很小的,他觉得做做生意就可以了,不希望无限地扩张,所以北京人饮食经营有很多理念,比如说对待顾客一视同仁,原材料的选购,不会有欺诈行为,在饮食行业方面口碑就非常好。所以说,北京是一个礼仪之邦,真正的礼仪之邦。这个见面就问吃了没有,见面就打招呼,非常友好,所以餐饮店的那些伙计送客人也是非常的热情,所以形成了饮食行业的非常好的生态文化。
Q
您跟大家简单梳理一下,从这个时间线索来看,北京饮食文化大概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A
在汉以前依据的主要是考古材料,因为文字的记载很少,当然不仅仅是汉代以前,实际上要到元代以后资料才丰富一些,所以写这本书难就难在资料比较稀缺,所以怎么样去收集这些资料是花了很大的精力。
老北京从汉以前开始你就不知道地道的北京人是谁,因为饮食是跟人有关系的,首先要知道这个地方居住的是什么人,首先要把北京人的变化梳理出来。
从汉开始,像突厥、契丹还有到了辽金时期,北京的地位逐渐提升,元代成为统一全国的首都了。所以可以说,北京在元代以前是一个阶段。那个阶段主要表现在什么?饮食的汉化和胡化。当时不断地有少数民族入住北京,因为北京是属于游牧民族离农耕民族最近的地方,所以游牧的饮食风味和农耕的饮食风味在北京有了深度的融合。你看直到现在也是这样,北京吃米饭的很多,吃面食的也很多,还有吃杂粮的。但是以汉化为主,因为北京毕竟是农耕区域,而且大部分居民都是汉民族。所以北京尽管是多元的饮食文化,但在多元当中是以汉民族的饮食文化为主体的。
那么元代以后,汉化和胡化的进程就不存在了,因为已经大一统了。我在书中写道,北京是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过去的饮食都是地域性的,都是民族的,只有在北京,它的民族性在国家的框架中才体现出来了。所以北京饮食的确是首都饮食,是全国人民的饮食,全国56个民族的饮食都在这,才能够叫中国饮食。
北京饮食文化的发展繁荣程度,我想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够和北京相比。北京的确是国际饮食之都,不管是中餐还是西餐,不管是汉民族还是兄弟民族,所以北京的饮食文化,它的多元性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了。如果你仔细去考察,你就会发现北京的饮食它的这种适应面是最广的,适应的人群是最丰富的。刚才说到全国各地的人到北京都可以满足自己的口味,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世界各地的人到北京都可以满足自己的口味,高档的、中档的、相对低档的,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求,不同的口味的需求,这一点体现得非常鲜明。
所以,要去书写北京饮食文化的辉煌程度,怎么样去赞美它,都不过分。
Q
从我们普通读者的角度,您觉得这本书对于我们的在北京生活的外地朋友,还有我们的老北京,还有来北京旅游的朋友,能够为大家了解北京的饮食文化,了解北京的美食,了解北京的变化起到怎样的作用?
A
我刚才讲了北京饮食文化非常的辉煌,非常的灿烂,但直到现在为止,为什么还没有一部北京饮食文化发展的书出来?
北京的饮食文化你要去品味它,品味以后要把它说清楚,是非常困难的。这本书(的特点),一个方面,它的材料是最丰富的,把有关北京饮食文化的文献考古的各个方面的材料集中起来,突出每一个朝代的饮食文化的特点,从先秦远古一直写到当代,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发展史。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刚才讲到北京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体现在饮食方面,(还有)北京人的性格、北京的政治地位等。北京为什么能够成为元明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很多历史学家,包括北京学的学者,都是从区位优势,或者军事重镇等其他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我就是从饮食方面来解答。为什么西安(长安)后来不行了?因为漕运到不了,海运到不了西安。北京有这个方面的优势,既有漕运,又有海运。一个首都,往往有超大型的人口消费。这么大的一个市场,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还有吃得好的问题。所以南方的米、南方的饮食资源要怎样运到首都来,这是最大问题。而北京恰到好处地能够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所以首都选在这个地方跟饮食就有直接的关系。这本书不仅谈饮食,也谈到其他,尤其是民族的深度融合,从饮食方面这个角度来谈民族的融合,可以谈得很清楚,很有说服力,包括学术的张力也能够体现出来。
所以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可以获得北京饮食文化方方面面的知识,因为视野比较开阔,甚至涉及到经济、政治、民族包括宗教方方面面,辐射面非常宽,所以读者读了以后(相信)会有很大的启发。
推荐阅读
《北京饮食文化发展史》
万建中 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