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烽火岁月,每一寸山河都镌刻着不屈的抗争印记。
从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悲壮,到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地道战、地雷战的智慧,到千万民众共赴国难的热血……每一个故事都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出版集团特别推出“抗战记忆”主题阅读专栏。
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致敬永不磨灭的抗战精神!
白乙化
抗日战争时期,平郊活跃着一支闻名遐迩的抗日队伍——“知识分子团”。团长身材高大、眉清目朗、白衣虬髯,常骑一匹白马,率部驰骋于白河两岸,神出鬼没打击日伪,创造了一个个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当地老百姓将其神化为来无影去无踪的神兵天将和白河神的化身。他就是人称“小白龙”的抗日民族英雄白乙化。
知识分子也能挑大梁
1936年夏,白乙化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奔赴绥西扒子补隆垦区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绥西垦区是1935年国民政府为安置东北流亡难民,在河套地区开辟的一片荒地。它建立之初,中共党组织就曾派人去开展工作,并建立支部。
白乙化与李衡、陈钟等到达垦区后,在北方局指导下,组建中共垦区工委,白乙化任书记。垦区有一二百名共产党员,多数是东北流亡青年,以及一二·九运动后北方局转移到此的平津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白乙化以他们为主体,组建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民族先锋队,宣传抗日,发动民众。西安事变后,他又到北平招收被蒋介石遣散的东北军学兵队队员和青年学生80多人,为以后建立垦区抗日武装准备了干部队伍。
1937年10月,侵华日军逼近垦区,垦民内部产生剧烈分化,垦区工委审时度势,组织领导武装暴动,建立起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抗日先锋队,白乙化任总队长,成员约200人。白乙化率领这支新生武装,东进抗日,1938年6月到达山西雁北地区,找到八路军第359旅。他把干部全部抽出来,送到第359旅随营学校培训,向老红军学习作战和做群众工作,学习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队伍综合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这时,八路军已在冀察边境先后开辟平西、冀东抗日根据地,需要更多武装和干部力量。第359旅旅长王震考虑到白乙化和抗日先锋队到那里能发挥更大作用,便给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写信说:“我这里有200多名平津流亡青年学生……有不少是共产党员。他们年轻,有文化知识,领会党的政策快,会做群众工作,为首的叫白乙化。”萧克看了大喜过望,立即回复:“欢迎白乙化率‘抗日先锋队’来平西!”
1939年3月,白乙化率部到达平西,与冀东抗日联军合并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以下简称“华北抗联”)。董毓华、白乙化分别任正、副司令员(两人是中国大学同学),政治部主任朱其文、副主任吴涛(两人均为中国大学学生),参谋长王亢(东北大学学生)。队伍的领导指挥层大都是知识分子,主体则是由冀东农民、开滦煤矿工人等组成的工农武装。一开始有人质疑:指挥员都是知识分子,这能打仗吗?其间,日军进犯平西,华北抗联与日军首战失利,人员和士气都受到很大冲击。
面对挫折,白乙化并不气馁。他奉命率部在马兰村严格整训,军事上狠抓基本训练,政治上抓爱国、统战教育,还带头手把手教工农出身的战士识字,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士气高昂。整训完毕,华北抗联就经受了战斗考验,先后在雁翅、青白口克敌获胜。1939年6月,白乙化指挥华北抗联,将进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日军“扫荡”队奥村中队300余人截击于楼儿岭。白乙化亲手击毙日军3个旗语兵,使敌人指挥失灵,随即带领部队冲锋,与日寇拼起刺刀。大学生干部带头冲杀肉搏,表现英勇。受此鼓舞,战士们一往无前,激战3天,重创日军,毙伤奥村中队长以下130多人。经此一战,根据地军民纷纷称赞:知识分子也能挑大梁。
1939年年底,华北抗联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10团,白乙化任团长。1940年3月,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第15旅及伪军各一部近万人,兵分十路“围剿”平西。白乙化奉命率第10团阻击西面之敌。战斗持续10多个昼夜,打退敌人在飞机、重炮掩护下的数次进攻,共毙敌300余人,还创造了步枪打飞机的著名战例。战斗中,日军飞机一面侦察和协助地面作战,一面利用抗日部队没有防空武器的弱势,不断低空盘旋,狂轰滥炸。白乙化十分恼火,命令隐蔽在丛林里的战士瞄准日机待命。当头顶再次传来飞机低空轰鸣时,白乙化看准时机大喊一声:“打!”一阵枪响过后,敌机歪歪扭扭地坠落在阵地前,战士们一片欢呼。反“围剿”结束后,白乙化和第10团得到冀热察挺进军首长表扬,“知识分子团”的战斗力和威名也传开了。
生不回平西 死不离平北
平北,处于伪满洲国、伪华北和伪蒙疆3个日伪统治区接合部,是连接平西、冀东的桥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日、伪军控制极为严密,八路军部队几进几出都没能站稳脚跟。冀热察挺进军总结经验教训,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以小股部队梯次进入,进行游击活动,先建立小块根据地,再逐步连成大块根据地。再次开辟平北的任务,交给了白乙化的第10团。白乙化表示:生不回平西,死不离平北,一定要夺取挺进平北的胜利!
1940年4月下旬,白乙化令第3营及部分团机关人员作为第一梯队,先期进入密云西部水川地区,调查了解敌情,宣传抗日,筹集粮草,为团主力到来做准备。5月20日,他亲率主力第1营和其余人员为第二梯队,悄悄越过平绥路,两日即到达昌平沙塘沟。当天上午,伪满军第35团第2营前来阻截,轮番发动7次冲击,白乙化冒着炮火亲临最前沿指挥还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冲锋,毙伤敌60余人。沙塘沟战斗出师告捷,第10团主力随后与第3营会师。第10团挺进平北的胜利,充实了武器装备,提高了部队士气,鼓舞了平北人民。
进驻平北后,白乙化对敌情、民情和地理环境做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决定以云蒙山区为中心,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根据地,并确定集中主力于外线打击敌人、掩护内线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工作方针。他抽调得力干部,与上级党委派来的工作组一起,40多个人分成几个工作队,深入云蒙山区、白河两岸,分头发动群众。白乙化安排第3营两个连在内线负责保卫,自己率主力第1营北出长城,深入丰宁、滦平等地进行外线游击作战。
白乙化多年带兵转战,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到外线后,他故意大白天组织行军,吸引敌人兵力。伪满军急忙纠集几百人追来,但一时弄不清虚实,既不敢发动攻击,也不敢太过靠近,始终在距离四五里的地方跟踪。我前进他也前进,我驻下他也驻下,就这样牵着敌人的鼻子转悠了几天。对方刚放松警惕,白乙化突然指挥急行军甩掉敌人,一举捣毁五道营据点。接着,指挥东进重创滦平小白旗之敌,南下夜袭密云司营子据点,再北上攻克滦平虎什哈据点。此后部队销声匿迹,几天后又出现在丰宁境内,袭击了大草坪的伪满军。白乙化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搞得敌人晕头转向,从而一次次出奇制胜。
外线游击袭扰为开辟白河两岸创造了有利条件。工作队深入山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从破除伪保甲制度、建立乡村抗日民主政权入手,相继开辟了4个区,影响达到周边百公里范围。到6月下旬,正式建立丰滦密联合县,抗日救国会、自卫军、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也相继成立。丰滦密抗日根据地由此诞生。
与此同时,昌平后七村等地也建立了若干小块根据地。到1940年7月前后,几块小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开辟平北的工作局面打开了。冀热察区党委指示,成立平北地委和军分区,第10团由平北军分区领导,担负巩固和发展丰滦密根据地的任务。
敌人靠“扫荡”赶不走我们
丰滦密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招致敌人疯狂反扑。自1940年9月11日起,日、伪军集中兵力发动长达两个多月的“大扫荡”。
面对强敌,白乙化采取避强击弱、内外结合的反“扫荡”方针。他率领第1营跳出包围,乘虚插入敌后,在保育岭、达峪等地进行了30多次战斗,还开辟了长城以外大片地区。第3营则留在内线,依靠根据地人民支援掩护,时而分散游击,时而集中歼敌,连续取得水堡子、梨树沟、白道峪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内外夹击下,敌人到处扑空挨打,不得不停止“扫荡”。白乙化趁机率部返回内线,埋伏于敌人撤退的必经之路上,在密云冯家峪南湾子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一举歼灭号称“常胜部队”的日军铃木大队哲田中队90多人,给这次反“扫荡”画上圆满句号。
进入深秋时节,筹措棉衣给养成为当务之急。白乙化依靠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秘密到敌占区分批采买,积存了充足的棉布棉花。寒冬到来前,他组织根据地乡亲昼夜缝制,很快给全团配备了崭新的灰布棉衣,又通过地下工作人员从北平买来毡帽盔。白乙化和大家一起穿戴一新,他满怀信心地说:敌人靠“扫荡”赶不走我们,靠老天爷更休想赶走我们!
根据地人民看到,第10团是一支打不垮、赶不走的坚强队伍,抗日信心倍增,青壮年踊跃参军。到1940年年底,第10团人数增加到1700多人,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尔后,白乙化根据上级确定的巩固根据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的方针,一方面加强部队整训,一方面狠抓地方政权建设,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发展,从4个区扩展到15个区。但日、伪军也开始变换手法,一次次进行兵力不等、规模不一的“扫荡”和进攻。
1941年春节前夕,第10团在马营村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白乙化提出要扩大丰滦密根据地,进一步挺进伪满洲国统治区。他心底还有个更进一步的计划,要打回东北老家去。会上他提醒大家,春节临近,要提防敌人突然袭击。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日、伪军滦平道田讨伐队170余人沿白河川而来,妄图偷袭根据地,被第10团引到鹿皮关,进了埋伏圈。
战斗在马营西北面的降蓬山山顶展开。敌人疯狂进攻,第10团一次次发起反攻。打了5个多小时,到下午3时左右,第1营营长王亢率部击溃大部分敌人,少数残敌依托长城的断壁残垣和烽火台,仍在负隅顽抗。白乙化冲到前沿,站到一块大青石上指挥,高喊:“王亢冲啊!”话音刚落,一颗子弹从烽火台射来,击中了他的头部……
马营战斗消灭敌人117人,胜利保卫了根据地,但白乙化的牺牲造成根据地的重大损失。噩耗传来,丰滦密军民无不悲痛欲绝。冀热察挺进军政治部发布《告全军同志书》,评价他为优秀的指挥员、民族英雄、无产阶级先锋。
图片
“革命是我们的权利,流血牺牲是我们的义务!”白乙化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不仅是他的诺言,也成为全团上下的誓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将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节选自“北平抗日斗争历史丛书”《北平抗日斗争群英荟》。
推荐阅读
“北平抗日斗争历史丛书”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组织编写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