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文学月 | “乘风北上——京津冀文学十年”2024北京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4.09.09
9月7日下午,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式暨“乘风北上——京津冀文学十年”2024北京文学论坛在北京市青年宫举办。本论坛是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十月文学院承办。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爱军,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吴文学等出席。北京作协主席李洱,天津市作协主席尹学芸,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批评家张莉,作家石一枫、王松、李浩等京津冀三地作家、评论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京津冀文学十年创作成就。《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主持本次论坛。论坛上,各位作家、评论家与学者围绕京津冀文学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创作成就、文化特色及未来展望展开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张莉谈到,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三地作家密切交流,文学创作结出丰硕成果。结合其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张莉从“流动”的角度观察京津冀三地的人和事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空间、文化特色,特别是文学创作的交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近十年来京津冀三地作家丰厚的创作成绩。关仁山从燕赵文化慷慨苍凉的豪侠风格出发,介绍了以“三驾马车”“河北四侠”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体,分享这些群体作家间紧密亲切的交往故事,盘点了近年来河北文学创作各个领域的坚实成果,并深情回顾了河北作者与北京,尤其是与“十月”品牌的重要联系。李浩以自己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说明自己写作与“这片土地有关”。他谈到,每个作家所生活的地方,塑造了他的性格,也塑造着他的文学品格。但同时,一个作家的个人经验、地方经验,也将被放在全人类的大视野下加以审视。我们只有讲好自己民族的故事,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王松认为,天津文化具有幽默、达观和多面性的特点,但谈论“天津味儿”、天津文学,不能将目光只限于天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京津冀三地文化各自有着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同时又互相浸润、互相渗透,有很强的整体性。尹学芸从天津文学的辉煌历史谈起,认为《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天津文学》等文学平台,为天津文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结合自己生活和成长的经历,她谈到,看似狭窄的场域,也能为作家提供丰富的写作题材。每一个小小的城市,都是整个中国的缩影。李洱对京味儿文学和北京文学进行深入辨析,强调北京文学海纳百川,博大精深。他认为京津冀三地文学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民族性,而且非常注重语言的准确自然。各种历史、地理、人文原因,共同形成了京津冀三地目前非常斑斓、灿烂的文化现象。 石一枫认为,一个作家的写作空间,跟他经历过的、有把握的因果空间关系紧密。写小说就是写因果。只有在作家真正熟悉的因果里,才能呈现小说的质感。小说就是生活哲学,就是写出生活的质感,只有找到独有的质感,作家下笔才有自信。本次论坛不仅回顾了京津冀文学十年创作成就,更对未来三地文学共同发展表达了美好期望。大家一致表示,期待三地文学携手并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深邃的笔触,共同探索文学创作的新境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新的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