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市的朝与夕与无数的她——著名作家姚鄂梅《我们的朝与夕》分享会”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顺利举办。本活动作为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上海分会场的亮点活动之一,由“十月文学月·上海分会场”与“新华悦读·上海书城快闪周”联合推出。活动中,著名作家、《我们的朝与夕》作者姚鄂梅对话著名作家、《文学报》评论部主任傅小平,与广大读者一起畅聊了“‘沪漂’的时时刻刻”与“我们的朝朝夕夕”,现场读者反应热烈。
“沪漂”的时时刻刻,我们的朝朝夕夕
作为一个已在上海生活十余年的“新上海人”,姚鄂梅认为自己有必要以“新上海人”的视角,写一部和上海生活有关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必然不同于真正的上海人的书写,也未必符合大众对于上海的普遍认知。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上海生活的光鲜亮丽,但这部小说却体现了“沪漂”人群辛酸的生活状态。因此,傅小平认为:“从过去的意识来讲,到一个城市就好像是征服一个城市,现在很多人不这样想了,很多人把上海作为一个过客。”这本书写出了上海的“多面性”,这是它的价值之一。
姚鄂梅回应道:“很多人对上海是有恐惧的,我想这种恐惧可能就是指征服。一个人征服不了某个地方的时候,可能会有恐惧。我这本书里面的小人物,他们其实没有征服的意识,也许是过来体验一下,合适就留下来,不合适就走了。”
不同女性的生活状态
书中主要叙述了四位女性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她们不同的生活状态。热爱艺术的衣泓,未婚先孕的黎晓,单亲妈妈星星和壮志未酬的丛向阳。
傅小平认为,姚鄂梅在书中以四个女性作为一个切口,为我们观察大社会打开了一个大窗口。一方面,书中女性之间惺惺相惜的友谊令人为之动容,比如“柒零捌”别墅,宛如一个女性的乌托邦;另一方面,当今人们提倡的男女平等不应以男性的缺席为代价,但书中的四个女性都缺失了男性的维度, 这部书更像是“女性主义的画面”。
对此,姚鄂梅回应,在当下的语境中,“女性主义”代表着男人干的事女人也能干,同时,本来属于女人干的事情,女人仍然要干,这便额外给女性增加了很多负担。但是,“一个女人一旦精神上独立了,内心独立了,对男人的依赖便会减少,这不是说男性缺失了,而是说女人不太需要依赖男人了。”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这本书刻画了一群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姚鄂梅用富有善意的笔调将他们追逐理想的故事娓娓道来。傅小平认为,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难以运用绝对的好坏观念进行评判,这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这部小说,最让我心疼的是,每个人都有合理性,而且可以说都是善的。”
姚鄂梅表示,文学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存在对于这些人物进行衡量的价值观。“现实主义作品通常要揭露一些深刻的意义,但是我觉得,即便你看到了很不好的一面,也还是可以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人保持善意非常重要,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作品,都要保持善意。我可以看到这个人非常糟糕让人愤怒让人绝望,但是我不应一直恨他。”
这群善良的人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却各有各的坎坷,翻覆命运的大手并没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纯良之人。傅小平感叹,在阅读过程中,这部小说让他体会到了“悲凉感”。黎晓的去世,衣泓、丛向阳作为向往艺术与梦想的理想主义者,她们的失败与工程师、生物学博士等人更为顺遂的人生形成对比,塑造了小说的悲凉感。因此,傅小平说:“书名中的朝与夕,也可以理解为朝花夕拾。但早上开的花,到了晚上其实也一定结出了很好的果实。”
对此,姚鄂梅回应,这是因为在她的生活哲学里,让人称心如意的生活几乎是不存在的。“我每个小说里面都会有一个比较愚蠢的人,特别单纯,特别愚蠢的人,这种人往往是没有好结局,我不是说非要对这种人怎么样,对这种人充满同情,这是难得的好人,但是如果这样的人都得到很想得到的生活,那生活就太简单了。”
关注生活之外的东西
傅小平关注到,姚鄂梅在书中引用了斯塔姆的一句话:“如果你只关注某些瞬间的事物,你的命运就会成为恐惧,你的屋子就会不稳。”
姚鄂梅回应道,人不能太现实,如果只关注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生活之外的东西的话,生活就会变得很无趣。“内心的感觉是什么,人们并不知道,说不出来,但是你就要知道,为什么今天要去那里,最后还是去了,如果你只关注身边的事,你的房子就会不稳,如果你太关注现实的东西,现实就会垮掉。”
活动最后,面对读者关于小说中的人物是否有原型的提问,姚鄂梅回应道,这些人物原型多是集中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的组合,同时也是自己部分生活的投射,“像莫言或者像我们这样的小作家,人物可能在某个地方、某个年龄段是那样的,但是换了一个地方,很可能这些人还是这些人,只不过她们的心路历程是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投射。”同时,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偏离最初的设定,“一个人物立起来以后,自己会生活在里面,会有一些出其不意的细节。”傅小平也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小说人物有自己的逻辑”,并且引用鲁迅的名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概括了姚鄂梅塑造故事人物的手法,“有时候作家塑造人物,可以把现实人物中典型的东西抽取出来,放到一起以后就会感觉很真实,这是作家塑造人物的一个奥秘所在。”
姚鄂梅,湖北宜都人,现居上海,1996年开始写作,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少年前传》等11部,《家庭生活》等中篇小说集7部,《倾斜的天空》等儿童文学2部,曾获汪曾祺文学奖、屈原文学奖,以及《人民文学》《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长江文艺》等刊物奖项,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及《收获》年度文学排行榜,有的作品被译成英、俄、德、日、韩等国语言。
《我们的朝与夕》是姚鄂梅的全新长篇小说,描写了小城姑娘衣泓不顾家人的反对,凭着热情和闯劲来到上海,一心要做自己喜欢的文案策划方面的工作。现实却是她在上海四处碰壁,历经坎坷终于如愿入职一家小公司,却又因老板卷款而逃失业。在租房和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她认识了单亲妈妈星星,以及不甘平淡退休、一心要拍出纪录片的丛向阳,她们成为衣泓生活和工作中的“顾问”与“导师”。与此同时,衣泓的好友,在小城安稳工作的黎晓也因恋爱生变来到上海找衣泓。衣泓在跟着丛向阳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有笑有泪,自己和朋友们的感情生活也波澜丛生。怀揣着不同梦想不同希望的普通人们在都市中互相取暖,各自挣扎,生活真实又残酷、温暖也开阔的面貌徐徐展现。